近日,“90后”小伙夏于钧吸引了诸多网友关注。在英国硕士毕业后,他选择到拉萨古城守护古建筑,一待就是7年。由他全程参与保护性改造的古建筑,被网友评为“宝藏打卡地”。今年,他将5年保护性改造的过程做成短视频发布,他说:“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参与到古建修复保护中来。”
古建筑是中华文化历经发展的见证。斗转星移,岁月涤荡,古建筑在时间流转中或是残缺不全、或是断壁残垣,迫切需要专业人士用技艺使古建筑“回春”“驻颜”。然而,修复古建筑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既要众多的专业人才、一流的专业技术,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据统计,我国76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中的文物建筑有40万余处,其中,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低级别文物建筑占比95%以上。这些文物建筑存在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产权复杂等特点,给日常保护管理带来很大挑战。如果单一依靠政府投入,保护效力明显不够。因此,寻求社会力量“活化”善用文物建筑及时且必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可以推动大量低级别文物建筑“有人管、在利用、出效益”。当然,文物建筑是不可移动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其必须怀有敬畏之心,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
如今,人们对文物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感受文物之美的同时,也注意到保护和修复的传承问题。从这个角度说,引导更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不仅能使古建筑活起来,更好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同时符合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让文物资源焕发新活力、新价值,就要使其融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比如,利用文物建筑开设陈列馆、农村书屋等公共文化场所,开办民宿、茶社等旅游休闲服务场所,为社区服务、文化展示、传统技艺传承和文创产品开发等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除了被展现出来的改造修复古建筑为艺术中心的成功案例外,夏于钧还提到了拉萨还有很多被完全闲置的古建筑,他希望通过拍摄短视频的方式,让更多有价值的古建筑以艺术中心、文化馆等形式活用起来,从而吸引更多人关注。只有让文物建筑中蕴含的各种价值得到充分彰显,才能盘活资源,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让那些穿越时光而来的沧桑建筑,更好地“走向”远方,需要我们思考如何创新方式,让更多古建筑“被看见”,从而被重视,进而得到更好的传承。也期待能有更多的青年古建修复工作者,去远山、进村落,搜集数据,推敲细节,用知识、用脚步、用执着留住乡愁,让更多的古建筑能够“保下来”“活起来”。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资讯信息,所渉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文章内容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站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换装全新1.5T发动机 新款奥迪Q3上市售27.
近日,我们从官方获悉,新款奥迪Q3上市,售价区间为27.98万-...
Halo Top等功能性冰淇淋席卷食品饮料行业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觉,“功能性+”正在从宣传口号转变为一种生活方式...
京东与承德露露建立战略合作 引领植物蛋白饮品行业
4月10日,借着2023年春季糖酒会的“东风”,京东超市与承德露...
特医食品品牌玛士撒拉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 金鼎资
近期,医学营养品牌「玛士撒拉」已于近日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由金...
小米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定位测量专利公布:避免不同终
感谢IT之家网友肖战割割的线索投递!,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2024年上线,索尼宣布PvP多人对战第一人称射
,索尼上月收购了总部位于华盛顿的FirewalkStudios工...